✐经济日报 2025-11-27 ❤ ☁0
去年以来,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、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,持续聚焦物流基础设施的“硬联通”与市场化机制建设,通过精准政策引导,着力推动物流成本下降。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基建的快速推进,物流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,运行效率稳步提升。截至目前,全国已布局建设229个国家物流枢纽,覆盖152个城市,初步实现对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“主通道”的全覆盖。多式联运、“一单制”“一箱制”等创新模式加快推广,有效提升了运输组织效率。物流与制造业、商贸业的融合也不断深化,智慧物流系统与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,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,推动物流从传统的成本中心向价值创造中心转变。

国际经验表明,物流成本的优势并非仅依赖硬件设施,更源于“软规则”的贯通。美国依托高度标准化的电子单证系统与深度嵌入的供应链金融,实现了物流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无缝对接,显著提升了全链条周转效率。欧盟则通过推行统一的跨境运输标准、关税与环保法规,有效打破了成员国之间的市场壁垒,为其绿色高效的物流网络奠定了制度基础。我国物流体系在硬件网络、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发展迅速,但在规则衔接、标准协同、数据互通等软环境建设上仍存在短板。具体看来,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设施“硬联通”存在断点,部分港口、园区集疏运体系尚不完善,“最后一公里”衔接不畅问题依然突出;二是规则标准“软衔接”不畅,多式联运单证互认困难、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制约“一单制”深入推进;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有待提升,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协同,“各扫门前雪”的现象仍然存在,导致全链条库存和资金成本压缩空间受限。未来,应有针对性地施策。
“软衔接”层面,率先推动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条件成熟区域建设“物流一体化示范区”。开展核心改革试点,实现车辆标准、检验检测结果等要素互认,降低跨区域运营制度成本;探索推出具有物权凭证效力的跨运输方式电子运单,破解多式联运“单证孤岛”问题。建立跨区域商事登记和行业认证互认机制,切实消除地方保护与准入壁垒。
“硬联通”层面,聚焦薄弱环节,加快枢纽间连接线、铁路专用线等“最后一公里”项目建设,打通主干网络毛细血管。将县域物流枢纽纳入城乡基础设施规划,完善城乡双向流通的末端网络。以“数字新基建”驱动深度融合,加快建设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,按照“政府定标准、市场建生态”原则,统一数据接口与安全规范,推动公路、铁路、港口等系统互联互通,实现全链条物流可视可溯,为优化调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。
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,关键在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。实施“供应链协同提升计划”,优先在汽车、电子、家电等重点行业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。物流与供应链企业层面,积极采用“统仓共配”“循环取货”等集约化模式,整合仓储与运输资源,降低空置与重复配送;加快部署物联网、自动化分拣与智能调度系统,推动操作流程数字化,提升作业精准度与响应速度。稳步推广新能源物流车与绿色包装,实现运营节能与成本控制协同。完善利益共享机制,在园区配送、城乡共配等领域推广“运力池”“仓储池”等共享模式,通过运力协同、设施共用,系统性降低全链条物流费用。(李 倩)
173 0755 5682(微信同号)
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由益通物流后台编辑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跨境物流行业新闻资讯,益通物流官网不具备任何原创保护和所有权,也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特此声明!